聯合報所舉辦的「台灣2008代表字大選活動」於2008年12月16日揭曉,「亂」字以7936票拔得頭籌,成為2008年民選台灣代表字。
聯合報所舉辦的「台灣2008代表字大選活動」於2008年12月16日揭曉,「亂」字以7936票拔得頭籌,成為2008年民選台灣代表字。
PM職稱和PMP證照都只是外在美,身為PM無論有無PMP,只要具備堅持品質和追求品味的態度和行為(內在美),就是稱職的PM。
PMP證照從2005年底的499張演變到2008年底的5000張,專案的品質是否因此提升了?專案管理的品味是否因此提升了?有些人考PMP證照之前不是PM,考過以後仍然當不成PM。有些人考PMP證照之前是不稱職的PM,考過以後仍然是同一個換湯不換藥的PM。既然如此,又何必白忙一場?
自從台大於1997年推出第一屆EMBA,政大於翌年跟進之後,EMBA在國內如雨後春筍般地蓬勃發展,全盛時期每年可以生產兩萬個MBA學位,其素質參差不齊,頂著EMBA光環的CXO,對於企業的經營到底是福還是禍?
MBA核心課程設定在產、銷、人、發、財五大管理知識與技能,包含企業日常工作(Ongoing Operation)之規劃、組織、用人、執行、與監控,是企業經營不可或缺的磐石基礎。
台灣的IT產業(或資訊軟體產業)扣除維護人員,真正軟體從業人員只有三萬多人,大部分都是在從事軟體開發專案工作,這樣的產業由於先天不足加上後天失調,一直是處於青黃不接的狀況,更別說要建立軟體產業文化、與國際接軌、或是與印度和中國大陸抗衡了。
這一群沒有產業文化大傘保護的軟體從業人員,缺乏合理的工作環境和條件,以及社會對其貢獻的認同肯定。長時期超時工作,成了老板(專案經理人)壓榨的對象。天天做專案,卻從來不知道要管理專案(那是專案經理人該做的事...)。系統出問題最先捱罵的是他們,半夜趕工修改系統的也是他們。久而久之,人人滿腹牢騷,尤其對半調子的專案經理人充滿敵意。
專案就是針對變更和複雜性所起動的臨時性任務。如果專案沒有管理好,似乎只對日常營運有影響,其實不然。
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,變更(Change)和複雜性(Complexity)成為企業經營經常要面臨的兩大挑戰。
身為PMP® (國際專案管理師)ㄧ員,我選擇了「專案管理知識體系PMBOK®」做為管理專案的方法論和思維模式,雖然目前在台灣大約只有五千名PMP®。不過由於主辦PMP®認證考試的「專案管理協會PMI® (http://www.pmi.org)」經過近四十年的努力,如今在全球170多個國家已經有超過二十六萬會員,且這些會員都正共同使用同一個「專案管理知識體系PMBOK®」來從事專案管理的工作。有朝一日,專案管理能和法律、醫學、以及會計等專業ㄧ樣專業,不要小看全球PMP®這股力量,若能好好經營這個社群,假以時日必將造成「思維模式的轉移」。到時候PMP®也就自然繼律師、醫師、會計師之後成為受社會尊重的第四師。